法泗镇 - 基本简介
法泗镇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16℃,冬季(一月)平均气温3℃,夏季(七月)平均气温30℃,全年无霜期从3月中旬至12月初约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左右。法泗镇原名法泗洲,早年是一个湖泊沼泽之地,人烟稀少,三面环水淤积成洲,金水河上下船泊在此停靠形成惯例,而用法字,为法定之意。湖水之浪随风起伏,波水如泗,故名法泗洲,是否确切无考,后简称法泗沿用至今。公元1933年金水闸建成后,水位下降,出现了成片湖地平原,从此四方百姓陆续迁此安业为农,设店经商,始为自然镇。解放后,建立人民政权设法泗乡,隶属武昌县第三区即马法区,1952年建立法泗区,辖1镇13乡,1954年改为法泗管理区隶属金口区,1956年改称金口区法泗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金口区法泗公社,1963年缩小建制,划分为法泗、菱米、石岭3个小公社,1971年仍恢复原法泗公社建制归县直属,1983年改为武昌县法泗乡,1986改武昌县法泗镇,1996年撤县设区后改为江夏区法泗镇至今。
法泗镇 - 自然资源
法泗镇版图面积88.6平方公里,在册耕地面积4.52万亩,拥有养殖面积10785亩,林地8500亩。全镇地势东高西低,西部多为金水河畔的湖地平原,约占总面积的65%,丘陵约占总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东部的石岭、田浦及北部的桂子山地区,最高点桂子山海拔75.7米,最低点厚生闸旁海拔20.4米,平均海拔为30.5米。该镇五分之四版图面积为长江冲积小平原,土地肥沃,是种养殖业得天独厚之地,待开发的荒湖滩达2万亩,有待开发的荒山岗坡地近万亩,沟河湖汊纵横交错。
全镇水量充足,水利资源丰富,金水河由南向北达18公里横贯全境。南邻斧头湖,北靠鲁湖、东南有团墩湖与上涉湖相连,全镇建有民堤民垸11处,堤垸长48.67公里,40千瓦以上排灌泵站18处,37台,3075千瓦;流量25.44米3/秒,受益面积43970亩,其中,排水泵站15处,30台,2485千瓦,排水流量24.24米3/秒,受益面积35070亩,排灌涵闸25外。
法泗镇以农为主:粮、油、菜、莲,特别是水稻曾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具有质地优良出糙率高,米质洁白,含杂质低等特点,曾多次代表江夏区参加省、市展销,深受消费者青睐。金水河两岸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是商品粮基地之一。
法泗镇 - 行政区划
法泗镇人民政府下设科室有党政办公室、招商引资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纪检监察室、工会、团委、妇联、人武部。镇机关现有行政编制的公务员36人,其中副乡级以上干部有22人,退休干部16人。全镇所辖22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
主要村简介
1、田浦、联盟、石岭、大路、珠琳五村彼此相邻,毗邻安山镇是法泗的东大门,土地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极其适合种植苗圃。
2、沿河村是全镇最大的自然湾,低湖面积大,极其适合水生种植和养殖。
3、斧山村地处斧头湖旁,境内湖多,荒滩面积大,2001年区国土资源局在复垦2000多亩。
4、庆丰和永丰村地处菱米湖与嘉鱼毗邻,结构调整动作大,效益大,尤其是庆丰和永丰村的棒锤肉丝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被评为免检“绿色食品”。
5、新河村紧挨斧头湖,世代以捕鱼为生,内有新建新河船闸。
6、桂山、农科、西港和东港四个村地处花莲湖、鲁湖,其生产的“桂子米”被评为三A级,2001年指定在武洽会参展后,享有“米中之王”荣誉畅销武汉、广州等地。
7、菱米村地势低洼,湖区面积大,既适合种植水生菜、莲藕,又适合种植水稻、油菜,是省级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
8、法泗村紧靠法泗镇,队多村大,该村自然条件好,土地丘陵成片,岗岭连绵。
9、长虹村与嘉鱼一桥之隔,一步之遥,是我镇大棚蔬菜种植相当好的一个村,该村结构调整起步早、效益好。
10、卫东村面积大,低湖田多,极其适合种植和养殖。
11、八塘村土地肥沃,自然灌溉便利,极其适合种植蔬菜。近年来,结构调整幅度大,收益丰,红菜苔是该村的主打产品。
法泗镇 - 经济发展
2003年,法泗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了全镇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1亿元,完成财政入517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9元,计划引进内资800万元。
法泗镇的工业企业历史辉煌,在计划经济时期,该镇拥有农机、制药、麦芽、医材、线材、服装、有色金属铸造、砖瓦、电器设备等集体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几千万。当年镇办工业企业在全区独树一帜,如今,工业企业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改组改制,还有制药厂、农机厂、有色金属材料厂、精米加工厂等,企业按民营化要求进行运作,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在法泗镇工业国区内有电线厂、农机厂、织布厂、医材厂、麦芽厂、砖瓦厂等五家企业。该工业园区占地面积55000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电力容量五处共490KWA各种类型机构设备齐全,投资方式是拍卖、独资、合资经营等形式。
农业是法泗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依据市场抓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了年加工千万斤优质米的精米加工厂和年产百万斤湘莲加工基地,形成优质稻和湘莲两个产、加、销的产业链。蔬菜建立五个运销组织。农业正朝着产业化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农产品品牌效应初露端倪。2002年3月法泗镇政府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法泗洲”牌农产品商标,为在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取得合法资格。
在法泗镇内商业服务网点比较齐全,设有百货、副食、五金、日杂生资、照相等几十个门市部和超市。由于该镇水陆交通方便,每年有大批的稻、猪、禽、蛋和水产品等,从这里运往各地。市场繁荣,商品齐全,消费者竞相选购,络绎不绝。
法泗镇 - 发展规划
全镇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积极帮助农民增产增效,积极推进八大基地的生产,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1、长虹、红星村的千亩大棚菜生产基地;
2、八塘、新墩、红星村的市级五千亩蔬菜生产基地;
3、庆丰、菱米村的千亩棒锤肉丝瓜生产基地;
4、斧头湖滩的千亩精生产养渔池;
5、花莲湖万亩优质稻基地;
6、“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万头良种生猪生产基地;
7、山乡片2千亩优质果茶基地;
8、菱米湖万亩粮、莲生产基地;
在此基础上,我镇正在实施“三分天下”的发展绿色农业目标:一万亩蔬菜,一万亩优质稻,一万亩湘莲。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为主线,大胆改革,坚持走“一主三化”的发展道路,逐步把法泗镇建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新型集镇。
法泗镇 - 境内河流
金水河发源于鄂东南幕阜山,干流全长144公里,由南向北穿越赤壁、咸宁、嘉鱼、江夏四个市县,总承雨面积2720平方公里,其中江夏746平方公里。
金水河法泗段东起法泗镇新河村,西至金水农场自东向西由金水闸流入长江。境内全长18公里,河面宽70米,河道深十余米。金水河两岸沿线分布11个村3547户,人口15554人,面积23135亩。
金水河是法泗镇生产、生活用水的母亲河,灌溉全镇4万亩良田,养育全镇3万乡亲。过去金水河两岸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同时也是水上交通的黄金水道,法泗洲商贾云集,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水上交通渐失优势,金口轮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停航。
金水河周边分布有大小湖泊,精养渔池8处,面积近2000亩,有大小圈牲猪养殖场5处,年出栏牲猪5万头以上,有大型小厂一处,日供小水能力1.5万吨,辐射法泗、安山两个乡镇,法泗镇受益村11个,受益人口2.4万人。
近年来,金水河水质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严重时水葫芦封锁整条金水河面,枯水期水质浑浊,泥沙含量大。金水河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所致,所幸无工业污染源。如精养渔池及农田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残留排放,养猪场污染物的排放,农村生活垃圾没有集中清运随着雨水冲刷排放,导致河水污染。金水河地处冲平原,堤岸地土质松疏,在汛期及枯水期崩岸,滑坡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时阻碍道路交通,急需进行综合整治。
为建设好“两型社会”,改善沿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金水河的保护至关重要,当务之急是要进行全面综合整治。一是要加强河道两岸绿化工作;二是要加强河道的除险整固;三是要加强养殖场的控污减排;四是要加强沿岸村庄的“三清洁”工作;五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六是要加强河水的监督检测及治理工作。